将污染重、消耗大、效益低的“散乱污”作为整
2021-01-18
来源:admin
点击量:
今年4月起,一场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行动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持续开展。
截至记者发稿时,环境保护部28个督查组共检查41928家企业,发现22832家企业存在涉气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54.5%。
整治“散乱污”既是民心所望也是职责所在
今年4月强化督查启动,巧合的是,今年6月以来,一些物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于是一种“环保督查关了厂子,老百姓都没饭吃”的说法甚嚣尘上。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又是往环保部门头上扣的一顶“黑锅”。
这样的声音,也曾多次出现在中央环保督察期间。
“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基层党委政府由于担心督察组进驻后发现问题,追究其责任,所以提前把企业关停,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可能影响短期的、局部的产品供应,这是乱作为,我们坚决反对。”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在此前召开的环境保护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而随着强化督查的持续深入开展,这种声音也逐渐式微。其原因在于,此次开展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并非“一把抓”,而是针对重点区域中的重点行业,进行针对性极强的整治。
一是明确了重点区域,此次强化督查主要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行,其中重点在于对“2+26”区域的整治;
二是确定了重点领域,主要针对重点行业内的“散乱污”企业与散煤燃烧;
三是有限目标,此次督查主要针对大气方面的污染整治,针对当地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强化督查。
不难发现,如此精准的指向,真正影响的,是那些存在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和环境问题严重的企业。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要全面清理整顿这些‘散乱污’问题。”在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看来,一方面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如有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也要严格履行职责,对违法企业的放任才是环保部门失职。此次强化督查正是环保部门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要求的具体体现。
- 上一篇:2018年的第一场国务院常务会定了这两件大事
- 下一篇:中国绿色建筑装饰信息化